元旦前后,原本在应该主打“促销牌”的时段,众多乳业巨头却纷纷打起了“涨价牌”,让网友纷纷质疑起其“成本推动论”。而更让网友愤愤不平的是,涨价是否意味着“高质”?在屡屡出现质量问题被曝光之后,乳品企业在“理直气壮”涨价的同时,是否也应“HOLD住”质量?
乳业巨头价格普涨 网友质疑“成本推动论”
2011年12月29日,网络上纷纷转载消息:继光明之后,从2012年元旦起,三元、伊利、蒙牛等品牌部分乳制品涨价,涨价幅度为每箱1至2元。
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何小唐对记者回应表示,此次提价品种涉及三元品牌的常温奶9个品种和入户牛奶的13个品种,总体提价幅度为1%至2%。提价范围是入户牛奶仅限于北京地区,常温奶除北京外还涉及外地市场,目前三元食品已向所有三元牛奶经销商和零售商下发了提价通知。
至于提价原因,何小唐解释道,有包装等原材料的涨价、奶源价格波动,此外还有用工成本的提高、物流成本的增加等。“总的来说,此次涨价是考虑到成本核算各方面综合因素进行的。”
蒙牛集团副总裁兼新闻发言人卢建军表示,个别产品确实进行了价格调整,主要涉及冠益乳等品牌产品,调价理由为“每年都有部分产品进行微调”。
伊利集团给予的答复是,受原材料影响,调整了北方部分市场的个别小品类产品价格。
在得知这一“坑爹”的消息后,众多网友纷纷质疑“成本推动论”是否站得住脚。
腾讯网友“光武”亦表示,之前奶制品就已经开始在包装上靠减少分量变相涨价了,现在居然在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受到质疑的时候公然涨价,实在是理解不了。
网友指出,公告显示,伊利股份(20.43,0.51,2.56%)2011年前三季度收入和净利润达290亿元和14.2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24%和137%;蒙牛股份2011年上半年纯利润亦同比增27.6%至7.898亿元。
更有网友指出,集体涨价是否有价格联盟之嫌?网友“锟头”就质疑,涨价是因为垄断和价格联盟造成的。
业内回应
涨价“意料中情理外” 时间节点值得推敲
据介绍,受多种涨价因素影响,从去年初至今,根据上海市奶价协商机制成本测算,原料奶的价格已经提高了两次,目前上海市原料奶的基础价格是每千克3.77元,蛋白质等指标稍优一些的原料奶价格目前为每千克4.2元或4.3元。
由于成本推动导致的乳制品涨价,事实上是在“意料之中”,却是在“情理之外”。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认为,奶企运输成本、财务费用、人工等刚性成本确有上涨。
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介绍,奶业工人的工资一直“节节高”,月薪从2009年的1500元上涨到了2010年的1800元-2000元,到2011年,已经达到了约2200元-2500元。据统计,由人工成本和流通成本带来的成本上涨,将推动奶制品2%左右的成本上涨。
奶企成本上升还有一块重要内容来自于广告费用。
然而,除了人工和流通成本,奶业涉及的其他部分成本却在一定程度有所下降。“国内奶制品的成本主要包括添加物、奶粉和包装,而这三块的价格最近都是下降的。”王丁棉说。
据介绍,包装材料价格“高峰期”已经度过。以250克利乐砖包装为例,最高的时候是一只0.45元至0.5元,而现在由于市场竞争加大,更多的包装生产商加入,每个成本大概0.25元。
而作为主要添加剂之一的糖,也从每吨8000多元的高位逐渐降到了6000多元;乳糖价格从每吨1.9万元至2万元下降到了每吨1.5万元至1.6万元。
奶粉方面,2011年9月前,进口奶粉价格为每吨3.6万元至3.7万元,9月后也降到3万元上下;国产奶粉价格也从9月份前的每吨2.9万元至3万元降到了现在的2.6万元上下。
虽然说是“成本推动”,但选择在双节这个时点涨价却值得推敲。
涨价不是“硬道理” 奶企还需“HOLD住”质量
让消费者质疑涨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,价格上涨是否真的带来了品质的提高?
事实上,从2008年至今,国产牛奶的质量问题就一直饱受消费者质疑。
网友“想要一只柯基犬”也认为,品质不能保证,老是出这样那样的问题,提价的同时是否也能给予更高质量标准和更健康食品环境的保证?
曹明是表示,涨价不是无限制的,还要受市场因素制约,而消费者的选择就是最好的“选票”。如果销量大幅下滑,企业不仅要考虑涨价的幅度,更必须正视质量问题。“乳品企业正在面临新的抉择,一方面努力消化成本,另一方面提供更好品质的产品,方能重塑消费者的信心。”